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时代劳模的挺膺担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03:33:00    

张杨:地下管网的“听诊师”

4月23日,在合肥市黄山路的一处路段,张杨在骄阳下对城市供水管道进行常态化巡检。

4月23日,在合肥市兴园小区北区,张杨(右)和听漏队队员通过电子听漏仪器和手机端漏失在线监测平台判断漏水点。

4月23日,在合肥水务集团供水抢修(服务)中心,张杨通过管网漏失在线监测系统电子大屏查看城市漏水点情况。

4月23日,在合肥市黄山路的一处路段,合肥水务集团听漏队队长张杨和同事通过手机端漏失在线监测平台判断漏水点。这座城市的地下,隐藏着一张庞大的供水管网,如同城市的“生命线”。合肥水务集团抢修(服务)中心“雷锋精神”听漏队队长张杨,就是守护这条“生命线”的一位“90后”青年。

凌晨时分,当城市沉入梦乡,张杨的“听诊”工作才刚刚开始。他手持听漏仪,穿梭于街头巷尾,耳畔是地下管网细微的流水声。“每一处异常声响,都可能是管道漏水的信号。”张杨说。从事听漏工作以来,他和团队累计精准检出漏点10545处,节约水量约10904万吨,为城市安全筑起一道隐形屏障。

传统听漏依赖经验传承,除此之外,张杨还致力于用科技助力行业发展。面对管网老化难题,他运用“管道哨兵”系统,将AI算法嵌入传感器网络,实现24小时噪声监测;面对传统检漏受管材、埋深等因素限制,他引入卫星探漏技术,利用长波段雷达卫星数据,开创“太空+地面”联动的检漏新模式……“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为解决问题而生。”张杨带领团队攻克20余处大口径疑难漏点,5项成果获省级合理化建议奖,更斩获多项专利。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要让整个行业发光。”张杨的格局远不止于个人荣誉。2023年,他夺得全国城镇供水排水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冠军;2024年,他化身技术专家,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备战中毫无保留地分享比赛经验,助力合肥水务集团选手何子航、王维分获一、二等奖,斩获安徽唯一金牌,实现从“一人夺冠”到“团队领跑”的跨越。他主持建设安徽省首个集抢修、听漏、阀门作业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该基地已接待全国同行水务企业培训、参观40余次,组织实操培训数千人。如今,这里已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穿上工装,他是严谨的“听诊师”;换上志愿服,他是温暖的“雷锋传人”。张杨带领听漏队义务检漏263次,为社区、企业提供免费服务,收到表扬信、锦旗等嘉奖50余次;与“中国好人”刘宁结对帮扶,为山区儿童捐赠衣物,获《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点赞报道。中高考期间,他带着队员送清凉、保供水;社区里,他普及节水知识,播撒绿色理念……“雷锋精神,就是把‘小事情’做到极致。”他说。

2025年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张杨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位“90后”青年,用双耳倾听地下暗流,以匠心破解行业难题,用创新推动技术变革,更以奉献传递温暖。从一名普通听漏工到全国行业冠军,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传承”,张杨用青春与汗水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

李小莉:精密模具上的“雕刻师”

4月24日,合肥丰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铝合金车间,李小莉(左)和同事正在巡检双工位旋转焊接机器人焊接发动机支撑梁情况。

4月24日,合肥丰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铝合金车间,李小莉在抽查铝合金储气筒端盖螺母焊接情况。

4月24日,在肥东县劳模工匠展示馆,李小莉(右)给肥东一中的学生介绍劳模风采,传递工匠精神,在学子们心中播下奋斗的种子。

4月24日,合肥丰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电泳车间,李小莉(右)指导装配班组的同事把两个分开的产品组装固定在一起。

4月24日,在合肥丰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铝合金车间,李小莉和同事正在巡检双工位旋转焊接机器人焊接发动机支撑梁情况。从农家打工妹到技术革新先锋,从车间“领头雁”到公益践行者,李小莉用多年坚守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精神,以“毫厘之间见匠心”的执着,书写了产业工人的奋进篇章。

1971年,李小莉出生在安徽一个山村。1990年,20岁的她进入合肥一家机械厂当刨工。面对技术门槛高、男性居多的岗位,她白天跟师学艺,夜晚独守车间钻研,仅用3个月便掌握核心技能,成为厂里唯一女刨工。1993年,她独自南下,在厦门同安金鹏人造花公司深钻模具维修技术,维修出来的产品与设计图纸吻合度极高,成为全厂2000余名职工中唯一会操作刨工机器的女技术能手。这份“不服输”的拼劲,助力她日后攻克汽车零部件制造难题。

2006年,李小莉入职合肥丰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19年来,她在丰华公司历任金工车间主任、生产部部长,经历铆接、冲压、油箱、电泳等多个职位调度。虽然岗位在变,但她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却一直未变。面对模具维修延误生产的痛点,她主动请缨,大大降低外委维修成本;发现产品加工误差高达30mm的隐患后,她制定公差标准与考核制度,带领团队将误差压缩至2mm以内;她带领团队研发铝合金类产品,推动企业轻量化转型。2007年,她仅用两天时间自制冲压车间急需工装,节省采购费近万元。2019年,她牵头组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从铁储气筒升级到镁铝合金侧防护架,她参与的应用项目被评为安徽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

“技术要传帮带,才能生生不息。”李小莉担任车间主任期间,首创计件工资制,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员工生产效率,为公司一年节约了20万元费用。她结对帮扶,手把手培养出侯学勇、赵杨静等技术骨干;作为技术顾问,她指导的铝合金班组获评肥东县“工人先锋号”。她用行动诠释了倾囊相授传帮带的劳模精神。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年任职期间,李小莉扎根一线调研,写下8本履职笔记,倡导种植牙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春节假期延长等建议落地。她牵头成立安徽首个县级“劳模(工匠)爱心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公益活动300余场:新冠疫情期间带队为上海闵行区捐赠3.4万余斤蔬菜,抗洪救灾中带头捐款捐物,结对帮扶困境学子、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及“因病致贫”的困难职工。她说:“工匠精神不仅要做精产品,更要践行为民的初心。”

2025年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李小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位从江淮分水岭走出的女技术能手,正以劳模之名,点亮中国制造的璀璨星光。



来源:安徽日报
审核:陈兆龙 编辑:胡霈霖 校对:李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