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滨州中院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 多举措守护本土特色风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8:41:00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7日讯 4月27日,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滨州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2024)》,滨州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向阳出席发布会并通报工作情况,滨州中院民三庭庭长郑乃群回答记者提问。

郑乃群介绍,滨州作为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3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件地理标志产品和3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做好本土特色风物保护是一项十分迫切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早在2022年,滨州中院就启动了“守一堂”非遗司法保护工程,创新“法治+非遗”工作机制,构建“非遗”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为滨州“文化品质更好”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

在本土特色风物保护方面,滨州中院坚持府院联动形成传统文化保护合力。建立“法商+”知识产权维权平台。联合工商联组织135家商会与87家律师事务所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聘请125名专业律师作为知识产权纠纷特聘调解员,为“非遗”产业链企业和涉地理标志产品纠纷提供系统、专业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丰富传统文化保护方法。一方面,集中开展圆桌访谈活动。拍摄传统文化保护普法短视频,鼓励传承人综合运用版权登记、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方式,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集中开展送法进工坊活动。针对手工艺人法律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走进工坊,通过跟随制作全流程,主动去发现在手艺传承过程中,能够给予的具体保护,真正做到“一坊一案、一坊一策”,实现从回答问题到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转变。

坚持“非遗+”的工作思路拓宽传统文化保护路径。确定“非遗+商会”“非遗+地理标志”和“非遗+文创产品”三条工作主线,为非遗司法保护提供“抓手”。同时,助推沾化冬枣、阳信鸭梨等地理标志产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商标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商家在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基础上,推出自主品牌,形成母子品牌协同发展的模式,放大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价值,在把产品推出去的同时也把文化传播出去,带动一方特色经济发展。

闪电新闻记者 陈帅 滨州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