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阅读建筑 ②|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三面红旗”如何做到永不褪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7:00:00    

“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68 年12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提前全面建成通车。南京长江大桥作为我国在长江上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是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桥头堡上的三面红旗雄伟壮丽,把正桥与长长的引桥恰当地衔接起来,显示出我国勤劳勇敢的人民在前进中的豪迈气概。当初,三面红旗的设计方案如何脱颖而出,三面红旗如何做到永不褪色?本期的阅读建筑,就来解密这背后的故事。

南京长江大桥曾被国外专家断言“不可能”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在长江江面上架桥的梦想。但“长江险, 天可恃”,南京段的长江江宽平均 1500 米以上, 最狭处也有 1100 米, 水深多在 15- 30 米,最深处超过 70 米。1927 年,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曾来南京勘测,得出“水深流急,不宜建桥”的结论。

面对国外专家的“不可能”断言,新中国仍然迎难而上。1958 年 6 月,中共江苏省委正式向铁道部党组和国家计委提交了申请报告, 建议将南京长江大桥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1960 年大桥正式开始施工。建设过程中, 大桥建设者们克服了苏联撤走专家、断供钢材等“卡脖子”问题,撑过了三年困难时期,抢救了洪水险情中差点报废的桥基沉井,攻破了空气潜水极限深度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在长江上架起 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自行施工、自制设备的特大型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因此被称为“争气桥”。周恩来总理在陪同国际友人 参观时自豪地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其中一个就是南京长江大桥。”

“三面红旗”设计方案是如何产生的?

南京长江大桥作为我国在长江上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是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代表桥梁形象的桥头堡建筑设计十分重要:一方面要求有雄伟壮丽的外貌,把正桥与长长的引桥恰当地衔接起来;另一方面还须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我国勤劳勇敢的人民在前进中的豪迈气概。

1960 年,铁道部举办了桥头堡的全国设计竞赛,共收到了300 多份设计方案。方案评选由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主持,最终选出3个方案呈送党中央。其中有两个是钟训正先生的作品,即“三面红旗”与“凯旋门”;还有 一个是程泰宁先生的作品,即“群雕”。经过公开征求意见和再一轮评选,党和国家领导人确定了钟训正先生设计的“三面红旗”作为主要方案。桥头堡由大堡和小堡共同构成,整座建筑采用了红黄色系, 醒目而具有时代特色。大堡高达70米,顶部是三面红旗;小堡体量略小,顶部各有一组工农兵群像雕塑。大堡与小堡一高一低, 呈现出面向江面跃进的态势。

桥头堡上的“三面红旗”是大桥的一个标志。 钟训正先生在回忆录中写道:“做三面红旗费了很大周折。一位老师建议红旗要有飘动的感觉,这个设想很好。”为了营造这种凌空舒展的动态,高5米、长8米的红旗钢板被塑造成了双曲面形状——上边缘为竖直起伏的曲线,下边缘则用水平向外的曲线。同时,红旗安装时朝向江面微微倾斜,仿佛真的在江风中猎猎飘动。

“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如何能做到“永不褪色”?

“三面红旗”颜色要鲜艳,永不褪色,如何才能做到?设计组遍寻材料,但一直没找到满意的样品,南京玻璃厂闻讯后主动请缨,试制出红色玻璃钢砖。钟训正先生回忆说:“南京玻璃厂拿了样品来,一公分厚、十公分长的一块玻璃,确实不错,很漂亮,又结实,又好看。玻璃厂烧一箱出来马上就送到工地上,立即往上面贴。”为了确保南京长江大桥能在当年国庆节前正式通车,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日夜奋战,多个部门、多个工种协调配合,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顺利建成,创造了 28 天建起一座70米高大堡的奇迹。

1968 年9月30日,南京城万人空巷,5万多名军民齐聚长江两岸。汽笛声响,一列 7 节车厢的火车从大桥上平稳驶过,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正式通车。那一年出生的南京市民很多用“长江”和“大桥”取名。

群雕原色竟是“粉嘟嘟”?既是交通枢纽又是建筑遗产的大桥该如何保护?

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南京长江大桥逐渐“伤痕累累”,于 2016 年迎来了历史上首次封闭大修。专家们通过查阅原始设计图纸、老照片, 走访当年的设计者、建设者,摸清了南京长江大桥诞生近60年的历史;又进行大量的工艺恢复试验, 终于还原出一个“容光焕发”的大桥。

群雕原色竟是“粉嘟嘟”?桥头堡工农兵群雕修复前,研究人员在雕像隐蔽处钻探,以便确认雕像的材质、结构。通过钻探,意外发现雕像内壁竟是粉色后,又走访当年的大桥设计师、建设者,确认了雕像“粉嘟嘟” 的本色。修复中选取了最匹配的颜料恢复雕像本色,还在表面做了处理,可确保未来长期不褪色。

白玉兰灯还能“旧衣新穿”?象征着“饱满、蓬勃向上”精神的白玉兰造型路灯,换上了节能的 LED 光源, 在保留白玉兰灯原有风貌的基础 上,大大提高了夜间的照明效果,同时耗能降低了 80%。

丢失27年的浮雕如何归队?在清点铸铁浮雕时,研究人员发现,大桥本应镶嵌了 202 块铸铁浮雕,但数来数去都只有201块。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后才发现,原来是北堡附近的一块“草原牧马”浮雕在 1991 年的一次交通事故中掉入长江,从此一直用普通铁栏杆代替。修复团队运用 3D 打印等技术,成功复制了浮雕,最终让这块“草原牧马”完好归队。

2022年 ,大桥下的南堡公园建起了一座亲水圆环景观桥 ,像一道彩虹落到了南京长江大桥旁边, 解决了周边老百姓多年 “近江不见江”问题 ,成为近距离观看江景和长江大桥的绝佳去处。这座桥还被市民亲切地称为 “项链步行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文字来源: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图片拍摄/视频剪辑 陈金刚

校对 盛媛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