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湘文化之兴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基
□王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研究员,湖南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智库协同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湖南作为历史文化厚土、革命文化高地、先进文化沃土,承载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基因,应锚定总书记赋予的文化定位,以“守正创新”为主线,在传承中活化历史、在赓续中铸牢信仰、在发展中引领风尚,让三大文化优势深度融合、同向发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湖湘力量。
一、守牢历史根脉:以“活化传承”让湖湘古韵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湖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城头山遗址的稻作文明到岳麓书院的千年弦歌,从湘楚文化的浪漫瑰丽到梅山文化的独特风情,构成中华民族文化谱系的重要分支,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生动具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首要在于深挖这份历史资源、创新传承载体,让“沉睡的文化”变为“活态的财富”。
以“系统性梳理”夯实文化传承根基。历史文化的传承,首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聚焦“湘楚文化、农耕文化、古城文化”三大主线,实施“湖湘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程”:一方面,组织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大学等科研力量,系统编撰《湖湘文化通史》《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等权威典籍,厘清城头山稻作文明、宝庆古城商脉、马王堆汉墓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填补细分领域研究空白;另一方面,依托数字化技术搭建“湖南历史文化资源云平台”,对全省不可移动文物、古籍文献、传统技艺进行三维建模与数字化归档,实现“一物一码、一景一史”,让千年湖湘文明可查、可看、可感,真正把“悠久的历史文化”家底摸清、把优势用足。
以“融合性转化”拓展文化传播路径。历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要推动“文化+”跨界赋能,让湖湘元素融入产业发展、日常生活:在文旅融合上,打造“湖湘文化溯源之旅”精品线路,串联岳麓书院(理学文化)、凤凰古城(民俗文化)、岳阳楼(忧乐文化)等节点,通过“沉浸式情景剧”(如《岳麓书院讲书场景复原》)、“非遗体验课”(如宝庆竹刻、湘绣制作),让游客从“观光者”变为“文化参与者”;在文创开发上,聚焦“年轻化、实用化”,推出以马王堆帛书为设计灵感的文具、以湘剧脸谱为元素的潮玩、以洞庭渔歌为内容的数字音乐,推动湖湘文化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圈”;在农耕传承上,依托城头山遗址、紫鹊界梯田等资源,建设“湖湘农耕文化体验园”,开展“春种秋收”“古法酿酒”等活动,让现代人体悟“耕读传家”的传统智慧,让“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当代生活中延续生命力。
二、铸牢红色之魂:以“精神赓续”让革命基因在新征程强信仰
湖南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韶山、十八洞村等红色地标,承载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厚重的革命文化”的核心载体。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关键在于把这份红色资源转化为精神养分,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以“创新表达”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红色文化的传承,既要守“魂”,更要创“形”。要突破传统宣讲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传播体系:线上打造“湖南红色文化云展馆”,整合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秋收起义纪念馆等200余个红色场馆资源,制作《百年红湘》系列短视频、《湖湘英烈谱》有声剧,通过“VR实景漫游”让用户“云参观”革命旧址、“云聆听”英雄故事;线下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行动,组建“老党员+青年学者+文艺工作者”宣讲团,以“红色故事会”“红色情景剧”“红色歌曲快闪”等形式,让年轻人在互动中理解“为什么红色政权来之不易”,让“厚重的革命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触达人心。
以“实践赋能”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红色文化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滋养初心。要立足“精准扶贫首倡地”“新时代山乡巨变发生地”的独特优势,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深度结合:在韶山、十八洞村等红色地标,建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开发“重走初心路”“乡村振兴实训”等课程,组织党员干部、企业员工、青年学生参与“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感悟“人民至上”的理念;依托湖南红色文化研究院等平台,开展“红色文化与基层治理”课题研究,总结“红色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模式,让红色精神成为推动基层发展的“精神引擎”,让“厚重的革命文化”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力量。
三、引领先进风尚:以“守正创新”让湖湘文化为现代文明注动能
湖南在文化创新领域始终走在前列,从“电视湘军”的品牌引领到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的数字化探索,从“出版湘军”的精品输出到“文创湘军”的跨界突破,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活跃的现代文化”特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任务,湖南更应立足“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以“科技赋能、产业支撑、民生导向”为路径,让“活跃的现代文化”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心。
以“科技赋能”培育文化新业态。科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要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平台,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在内容创作上,支持企业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中国出了个毛泽东》VR纪录片、《湘楚神话》数字动漫等精品内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化IP;在产业升级上,建设“湖南文化科技创新中心”,聚焦“数字出版、智能演艺、文化装备”等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文化科技企业,推动湖湘文化产业从“内容输出”向“技术输出”升级;在传播渠道上,利用“湘遇全球”海外传播平台,通过TikTok、YouTube等国际社交媒体,以“湖湘元素+国际表达”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通过湖湘文化读懂中国,让“活跃的现代文化”具备更广阔的传播半径。
以“产业提质”夯实文化发展支撑。文化产业是文化繁荣的重要载体。要奋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培育“龙头企业+产业集群”,支持湖南广电、中南传媒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形成“数字文创、红色文旅、非遗工坊”等特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推动“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文化+康养”(如湖湘中医文化康养小镇)、“文化+农业”(如农耕文化主题民宿)、“文化+体育”(如龙舟赛、武术赛事),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同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保障”体系,出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基金,引进培育“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经营”等复合型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让“活跃的现代文化”拥有更坚实的产业支撑。
以“民生导向”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普惠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建设上,推进湖南图书馆、湖南美术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村有文化广场、社区有文化驿站”;在活动供给上,常态化举办“湖湘文化艺术节”“湖南书香节”“惠民演出季”等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让农民、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群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志愿服务上,组建“湖湘文化志愿者总队”,开展“文化下乡、艺术支教、古籍修复”等志愿服务,培育“乡村文化带头人”,让文化成为滋养民生、凝聚人心的“精神食粮”,让“活跃的现代文化”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的精准概括,既是对湖南文化底蕴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湖南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殷切期望。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湖南责无旁贷、大有可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始终锚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以历史文化为“根”、以革命文化为“魂”、以先进文化为“脉”,在守正中强化三大文化优势,在创新中激活湖湘文化的时代价值,让湖湘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