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按规律创业,成就财富梦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8:53:00    

钟秋明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hào)。”

孔子说:“如果财富可以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即使是执鞭驾车、执鞭守门这样的工作,我也愿意去做。如果财富无法通过正当方式获得,那我就追随自己内心的志向、喜好。”

孔子很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就业选择。和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他的第一原则是选择发财,创造物质财富,只要能发财,干什么工作都可以,开滴滴、当保安、送外卖、卖苦力,无所谓,都可以,职业无贵贱,当然,前提是不违法、不违规、不违背道义。孔子并不反对发财,甚至希望自己发财,但他强调必须通过正当途径和方式方法发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的第二原则是,干自己喜好的工作。很显然,开滴滴、当保安这些工作一般只能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很难发财。如果发不了财,那他不会去干这些工作,他更愿意干自己喜好的事情。他喜好什么?《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好古”,喜好学习、研究和推广古代文化。如果物质财富不能做到极致,那他更愿意从事创造精神财富的工作。

如果追问,“吾所好”也是“富”,一心只想发财,怎么办?创业,按规律创业,成就财富梦想人生理想。新时代是创新创业的时代,处处蕴藏新机,年轻大学生更是创业的生力军,三湘大地更是孕育“金种子”的创业沃土。只要能够把握时代机遇,遵循创业规律,借势AI风口,找准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痛点堵点,推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做优精准服务,就可能拥抱创业成功。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仁爱大讲堂 欧阳雅萍 摄)

发财并不容易,与个体的能力、努力有关,也与机遇、时运有关,孔子对此有理性认知。未来必将走向共同富裕,每一份劳动都将得到尊重,每一份工作都会有体面的收入,尤其是技术技能型岗位。一技在手,就业无忧,生活无忧。财富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尺,在道义之内,财富是生活的助力,在道义之外,发自内心的追求高于一切。面对就业选择,我们应择世所需,择己所爱。

子之所慎:齐(音zhāi,通“斋”)、战、疾。(注:齐(齊)和斋(齋)的繁体字很接近,古代有时通用。)

孔子慎重对待的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

孔子为什么对这三件事持谨慎态度呢?因为这三件事都很重要,都有很大不确定性。斋戒一般在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进行,目的是通过洁身、净手、静心来排除私心杂念、以示庄敬。祭祀是与先祖对话,典礼关涉重大事项,应有足够诚意。慎斋就是对礼的虔诚,对仪式精神的尊重。战争,关系众多将士乃至国家的生死存亡,只要开战,必将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必须慎之又慎,不可逞强斗狠,对战争残酷性应保持必要的警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疾病关涉个人的身体健康,也可能造成疫情,直接影响社会运转,我们不可不慎。

慎斋,是对内在精神秩序的维护,旨在守护精神信仰的纯净,防止心乱;慎战,是对外在社会秩序的维护,可以捍卫社会秩序的和平,防止国乱;慎疾,是对自然生命秩序的维护,能够保障自然生命的尊严,防止身乱。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构建起儒家的治道思想。

斋戒并非迷信,只是通过特定的仪式、手段沉静心灵,涵养内在的诚敬之心。正如清明祭祖不是迷信,我们借此与先祖对话,慎终追远,返璞归真,寻找内心的港湾。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校园风景1 王江敏 摄)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wéi )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尝不出味道。孔子感叹道:“没想到演奏音乐可以达到如此美妙境界。”

如此美妙的音乐,真想听一听、体验体验。只可惜,这个曲子早已失传,汉代时已经“但闻其名,不知其实”。

音乐体验最难描述,孔子却表达得特别真切,他用味觉麻木的生理感受来反衬音乐带来的精神陶醉,“忘记肉味”恰恰是艺术之美超越生理欲望的生动体现,彰显的是专注的感动与纯粹的沉醉。

孔子盛赞《韶》乐,难道仅仅是好听吗?《韶》乐相传是舜帝所作,好听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韶》乐承载着舜帝仁德,代表着礼乐教化的文治理想,是艺术境界、道德象征、政治隐喻的深度融合。孔子喜欢音乐,不仅仅因为音乐好听,更在于,音乐可以育人、可以移风易俗、可以治国平天下。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求索楼 欧阳雅萍 摄)

冉有曰:“夫子为(wèi)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wèi)也。”

冉有问道:“老师支持、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回答道:“好的,我去问问老师。”子贡进屋里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说:“他们是古代的有德之士。”子贡接着问道:“他们心中后悔、有怨恨吗?”孔子回答道:“他们追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有什么可后悔可怨恨的呢?”子贡出来后对冉有说:“老师不会支持、帮助卫国国君。”

当时,孔子在卫国,卫国国君是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卫后庄公蒯聩(kuǎi kuì)的儿子。卫灵公在位时,蒯聩是太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夫人南子,刺杀未遂,只好外逃。卫灵公死,卫国立辄为国君,拒绝蒯聩回国。后来,蒯聩潜回卫国,在自己姐姐帮助下,通过政变取得卫国王位,他儿子辄逃亡鲁国。这段对话应该发生在政变之前,冉有想知道老师的态度,面对父子争国的乱局,不知道老师是支持儿子辄,还是支持父亲蒯聩。冉有不好意思直接问老师,就问同学子贡。子贡胆子大,答应去问老师,当然,他没有直接问老师这种敏感的政治问题,而是绕弯子问。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位王子,伯夷为老大,叔齐是老三。孤竹国君立三子叔齐继承王位,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不尊父命为由,遂逃出孤竹国,叔齐认为应该老兄上位,也出逃,两兄弟后来因为反对周武王伐纣,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两兄弟谦让王位,两父子争夺王位,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子贡没有直接问卫国两父子的事,而是问孤竹国两兄弟的事。孔子对伯夷、叔齐称赞有加。子贡由此而推断,孔子肯定不会赞同和支持儿子拒父回国。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校园风景2 欧阳雅萍 摄)

离开特定的历史情境,我们很难读懂这段话。这段话的关键处在求仁得仁。

伯夷、叔齐两兄弟追求仁德,得到了仁德,即使饿死也无怨无悔,王位又算什么呢?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人生境界,成为千百年来读书人的精神灯塔,一般人即使做不到,也心向往之。不过,有一点,我们应该可以做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得到了,心想事成了,就不应该后悔、怨恨,就应该知足、感恩。关键是,要搞清自己内心希望得到什么,自己追求的仁是什么,如果不明了自己内心的需求,如果没有理想目标,那我们很有可能成为游移不定的浮萍、心无主见的墙头草,怎么努力怎么付出,都不会感到满足,都会后悔、怨恨,因为我们压根儿就没有稳定、明确的目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这里面啊。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与地位,对我来说,如同天上飘浮的云一样无足轻重。”

这段语录是一首散文诗,很美,很感人。它用极简的生活场景营造出极高极美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让人越读越喜欢。

平淡、简陋的生活,其中也有快乐,这并不是说,孔子特别喜欢贫困的生活,歌颂贫困、赞美苦难。孔子也喜欢富贵,甚至愿意为发财而做任何工作,但,对于不合道义的富贵,他一点也不稀罕,他认为那只是浮云,风吹即散,难保长久,也无足轻重。孔子反对不义道的富贵,强调精神追求可以超越物资匮乏,真正的快乐来自精神追求,来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积极状态。

在贫穷而快乐的生活与不正当的富贵之间选择,孔子选择前者。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校园风景3 欧阳雅萍 摄)

如何在简陋的生活中找到快乐、享受快乐?其一,有好心态。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本来就是如此。只要有基本的衣食保障、条件保障,就可以过出好生活。凡事多从积极方面归因,放下抱怨,与所有不开心说拜拜,甚至愿意保有一点阿Q精神。其二,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爱好音乐,听听歌、唱唱歌;爱好自然,走走路、看看风景;爱好阅读,翻翻书、写写画画……只要自己喜欢,不妨碍他人,都是生活的快乐所在、心灵所栖。其三,有内心追求。你若向阳,满地灿烂。真正的快乐,源自目标的实现。“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奋斗、奔跑的路上最快乐,即使有坎坷、有阻碍,那也只是历练、磨砺,跨过去了,我们就会跑得更快更远更快乐。

幸福不在物质的堆积,而在内心的丰盈。唯有平衡物质与精神、利益与道义,才能走出异化的泥沼,触摸生命的本真。

(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图书馆 王江敏 摄)

(作者为湖南劳动人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