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福安:打造电动船舶总装“超级工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15:54:00    

东南网5月6日报道(记者 邱丽娟 叶伏国 见习记者 江琳琳) 从全国首艘纯电海上旅游客船“屿见77”,到全国首艘全通透观光海上旅游电船“鹭江会客厅”,再到覆盖渔业辅助、客货运输的多场景电动船舶……近年来,福安船舶修造产业屡创“第一”,力求打造全国领先的电动船舶产业集群。

作为福建省三大船舶修造基地之一,福安依托电机电器产业积淀与毗邻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抢抓电动船舶试点政策机遇,推动传统船企向“绿色智造”转型。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福安船舶产业产值达4.75亿元,同比增长41.8%,共计交付订单12艘,新开工22艘,手持订单158艘,其中新能源船舶29艘,出口“一带一路”国家海工装备44艘,电动化转型成效显著。

绿色转型 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在宁德福安甘棠镇的福宁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焊花飞溅,工人们在分段装配、船体焊接等工序上紧张作业。舾装码头,中国首艘纯电海上旅游客船“屿见77”正停靠在赛江畔进行最后的调试工作,这艘总长42米的电动船将于本月中旬开启试航,标志着福安电动船舶技术迈向新的里程碑。

福宁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舾装码头停靠多艘建造中的电动船舶。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作为福建省船舶集团电动船舶研制总装基地,福宁重工见证了福建电动船舶从零开始的每个足迹。依托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优势,福宁重工从混合动力货船起步,逐步拓展至纯电动客船、渔业辅助船等多元场景。这家曾陷入发展困境的船企,正通过绿色转型焕发新生机。

“历经多年亏损,去年我们实现2016年以来首次盈利。”福宁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胡裕国告诉记者,2024年,交付7艘电动船舶,6艘常规动力船,实现工业总产值2.06亿元,营收1.9亿元。

“电动船舶薄板多、建造精度强,在建造第一艘电动船舶时,返工问题时有出现。”胡裕国说,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福宁重工引入激光切割机,并成立福宁设计室优化设计和调试流程,在钢板切割精度、设计等阶段不断改善,电动船舶建造周期也逐步由7个月缩短至6个月。

福宁重工还有另一“身份”——福建省船舶集团电动船舶研制总装基地。何为“总装基地”?福宁重工整合多方资源,与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宁德时代和宁德鲲鹏科技等合作,形成从设计、建造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能力。

“电动船舶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要加快电动船舶的研发生产,在市场中抢占先机。”胡裕国表示,近年来,企业还持续引进行业尖端人才,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实现创新能力提升和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企业订单已排至2026年底,除传统船舶外,新能源船舶订单占比持续攀升,还有多个项目处于审图或洽谈阶段,我们正着手扩大产线,今年将增加至3条生产线。”胡裕国说。

多方合力 产业攀“高”向“新”

发力新赛道,要企业努力,也要政府助力。

近年来,福安成立工作专班,先后出台了《“电动福安”船舶发展规划》《福安市推动电动船舶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从船舶建造、市场开拓、航行作业、能源补给、回收利用五个方面发力,为新能源船舶产业链系统性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同时,引导船舶企业从“研发、配套、总装”三端发力,在下白石海域建立试点,开发试验各类满足沿海小船技术规则的电动船型,探索传统近港作业船舶的新能源替代技术路径、运营模式。

生产车间,工人正紧张作业。东南网记者 叶伏国 摄

2023年,福安市政府在下白石镇实施新能源船舶替代示范工程,由国企投资建造15艘新能源渔业辅助船,通过免费试用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如今,在福安市下白石镇宁海村,一些试验型电动渔业辅助船装载着养殖配套设备已在海面上运营。

“针对纯电动船舶,目前还没有针对12米以下船舶统一的技术规范体系和行业标准。”福安市工信局副局长王文恒说,面对行业检验标准空白,福安市依照海事部门的小型海船技术规则,制定了适用于当地的《12米以下新能源渔业辅助船技术参考指南》。

技术参考指南明确了区域内示范船舶入籍登记法定程序,确保每一艘福安建造的新能源渔业辅助船舶和驾驶人员“入籍、持证、纳管”,成为全国首个破解小型电动船舶入籍登记检验问题的县市。

电动渔辅船推广开来,配套设施不可少。针对充电设施缺乏的短板,福安市启动专项债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福安已在沿海乡镇布局建设岸电、渔排充电等基础设施,设置多个免费试运行直流充电桩,让渔民在作业时能进行快速充电。

今年年底前,在赛江流域8个沿江沿海乡镇,将安装153个直流充电桩,并在3个沿海乡镇设置4个新能源船舶智慧能源补给、海上文旅、休闲渔业综合服务设施。

“为了加强监管,相关部门还建立了‘安安打船’智能化管理平台。”王文恒说,目前,线上调度智能化管理平台已初步建成,可实现线上船舶前期运维、生产调度、安全管理、航行状态等全流程监管和数据采集,从源头上实现对船舶管控。

挑战未来 向“超级工厂”发力

目前,福安已初步形成上游研发设计,中游总装建造、“三电”系统研制、运营基础配套和下游船舶应用的电动船舶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投入运营的“闽都号”电动船舶。受访者 供图

据统计,福安辖内共有23家在营船舶修造企业,拥有船坞13座、船台65座(万吨级以上54座)、舾装码头36座,年造船能力150万吨。域内共有2.96万平方米加工(分段)车间,可供255艘12*3.4米小型铝合金船舶同时开工。

从数据而言,福安已具备承接大批量新能源海上装备订单、打造电动船舶总装“超级工厂”的产业基础,或将成为福建省新能源船舶最大的生产基地。但着眼未来,如何破解制约瓶颈,抢占电动船舶发展新赛道,仍是一道摆在面前的难题。

一些造船企业表示,虽然福安电动船舶产业发展成效初显,但产业在电动化转型还存在一定阻力,尤其是在降低成本、增加安全性、统一规范等方面,必须聚集各方力量实现突破。

“造价高、受众购买意愿不强等问题仍成为电动渔辅船进一步辐射开来的掣肘。”在福安市工信局局长谢华看来,当前国内电动船舶市场规模还比较小,市场接受度较低,电动船舶虽然运营成本低,但现阶段电动船舶建造成本远高于燃油船舶。

谢华说,以12米以下取得证书的渔业辅助船为例,铝合金电船报价在45万元左右,远高于非标柴油动力船舶13万元左右的价格,其中三电系统占比约为50%。

此外,目前电动船舶产业的配套服务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仍不完善。如福安市虽然出台实施了12米以下近港作业新能源养殖渔船技术参考指南,但属于地方标准,需要进一步研究后予以推广。

谢华表示,下一步,福安将从绿色动力技术赋能、提升绿色制造水平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滴滴打船”租赁模式创建,积极探索“物美价廉”的船体材料、核心配套的替代品,压缩投资成本。于此同时,推动理顺电动船舶管理体制,培育运营示范企业和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全面落实乡镇船舶新能源替换。

从赛江畔启航的电动船舶,正驶向更广阔的“深蓝”。随着“双碳”目标推进,福安有望依托技术积淀与政策创新,在全球绿色航运产业中书写新的“福建答卷”。

来源:东南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