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家门口与国内顶尖医疗专家“面对面” “北大名医团”下沉青岛的“链式反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07:05:00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4年引入3个院士学科团队和2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优质资源,助力城市北部医疗服务能力整体跃迁——

“北大名医团”下沉青岛的“链式反应”

6月5日晚11时5分,国内血液病顶尖专家江倩赶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血液中心病房,开启了“青岛工作模式”。2021年,江倩开始了自己的“双城生活”,每周都会踏上这条北京至青岛的“通勤路”。4年来,她在青岛工作超500天,诊治患者过万人次。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国家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而随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首先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作为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近年来引入江倩等北大名医组团下沉,如今患者在城阳区就能与国内顶尖的医疗专家“面对面”。

优质医疗资源的“活水”突破地域壁垒、深度浸润基层,引发了一系列“链式反应”,既推动城阳区向辐射半岛的区域医疗“新高地”迈进,也为青岛及周边地区的患者减轻了医疗负担,让“大病不出省”逐渐成为现实。

“忙得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是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曾完成了中国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诞生了国际原创的单倍体移植体系“北京方案”。作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江倩下沉青岛带来了院士团队数十年来在临床治疗中积累的国际领先理念和技术,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这家诞生仅仅4年的新院,逐渐成长为全国血液病患者求医的“目的地”。

6月6日上午7时30分,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江倩北大名医工作室门前,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早早排起了长队。他们很多人罹患急、慢性白血病或恶性淋巴瘤,此前曾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知名医院就诊,得知国内血液病治疗的顶尖专家江倩定期在青岛坐诊,他们慕名赶到青岛。“江倩教授在北京‘一号难求’,我等了很久都住不上院,得知她在青岛坐诊的消息,我昨天抢到了专家号,当晚就乘动车赶来了。”来自江西的孙先生罹患慢粒白血病十余年,从北京“追”着江倩来到了青岛。下午3时,江倩为最后一名因错过航班专门从上海乘出租车赶来的患者完成了诊疗。当日,她一共接诊了51名患者,其中超过半数来自外地,有需要的患者当天均被收治入院。

江倩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坐诊。

江倩的名医效应将全国各地的大量患者引流到城阳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更将国内顶尖的一整套长期治疗方案和学科管理理念“平移”到青岛,用同质化诊疗“留下”患者。

下午3时30分,短暂休息后的江倩带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血液中心团队为住院的46名患者集中查房。其间,她细心地询问每名患者的病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这位骨髓纤维化患者基因检测显示ASXL1突变,但血红蛋白仅65g/L,血清乳酸脱氢酶和MPN-10评分逐渐升高,需警惕向加速期、急变期转化风险。”江倩一边为新收治的患者调整化疗方案,一边向跟诊的青岛医生讲解,“MPN的疾病转化和分层治疗必须结合症状、化验检查、预后评分与基因检测,这是精准诊疗的关键。”

“病人看到我,心里也会踏实一些。”江倩说,白血病看不见、摸不着,但癌细胞会以自我增生的方式,随血液的流动快速摧毁人体的各个系统。医生必须有百倍的责任心,时刻关注患者的细微变化,给予及时且精准的治疗。青岛医院血液中心的医护人员都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进修,其中核心成员已经进修了两轮甚至三轮。江倩只要在青岛就会手把手地“传帮带”,在北京也会通过远程会诊,为青岛医生团队提供支持。

除了看诊和查房,江倩当天还参加了“三大会”:在医院管理会议上,她作为副院长为医院的发展出谋划策;在北京-青岛两院区血液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联合会诊当中,她作为学科带头人结合多学科意见,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她还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参加每周两到三次的线上患教会,在“髓遇而安”的公众号平台上,用文章科普和直播讲课的方式解答患者关切的问题,介绍国际前沿的治疗理念和方案。目前她建立的慢粒白血病微信群已有8个,群里有全国各地的患者近4000人。

晚8时30分,回到住处后,江倩仍然没有休息,她打开邮箱里青岛“学生们”发来的论文,逐个指出问题,调整方向,给出建议,帮助这些年轻的医生们补上科研短板,为学科的未来发展积蓄新生力量。“每次来青岛,都忙得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青岛医院虽然建院时间短,但人心齐、潜力大,未来可期。”江倩如是说。

“天花板”级专家组团引领医疗进步

江倩的到来是“北大名医团”在青岛工作的一个缩影。4年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天花板”级医疗资源下沉青岛,截至2025年5月,已累计派驻17位中心主任、学科主任,全面统筹青岛医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胸外科、创伤骨科、肝胆外科、风湿免疫科等30余个临床学科和超声科、医学影像科、检验科、病理科等平台科室的专家进驻,常态化开展坐诊、教学培训、手术、查房、会诊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他们在青岛牵头打造了“成规模、成体系、成品牌、成辐射力”的重点学科群,建立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科研与教学高端平台,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除了血液中心江倩工作室外,胸部疾病中心李剑锋工作室和风湿免疫科苏茵工作室作为首批成立的北大名医工作室,也是守护一方健康的“高端战力”代表,吸引了大量患者慕名而来。

坐落于城阳区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俊领衔,曾开创了中国胸腔镜领域众多“第一”。这支“国家级”顶尖胸外科专家团队来到青岛,为胸部疾病患者撑起了生命的“保护伞”。作为学科带头人,李剑锋介绍,青岛医院胸部疾病中心开展的手术涵盖肺、食管、纵隔等部位的各类良恶性疾病,四级手术占比始终保持在90%以上,其中,腔镜微创手术占比达98%。近日,李剑锋带领团队为罹患肺癌三期的70岁老人实施了“胸腔镜下右肺下叶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院士团队”同质化、一站式、一体化的优质诊疗服务为患者免去了前往北京求医的奔波之苦。

近日,风湿免疫科聚焦以高热、关节肿痛为突出表现的患者,经过抽丝剥茧,精准锁定“真凶”,成功确诊一例成人Still病疑难罕见病例,帮助患者迈出走向康复的关键第一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是全国创建最早的风湿免疫病专科之一,也是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研究所副所长苏茵常驻青岛,不仅构建起了一套成熟的罕见病精准筛查、多学科协作(MDT)和全病程管理体系,更牵头成立了青岛市风湿免疫专科联盟,整合全市28家医疗机构的风湿免疫专科资源,显著提升了青岛风湿免疫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同样拥有“院士团队”常驻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创伤骨科,依托国家创伤中心救治模式,构建了以创伤(骨科)中心为核心、“院前急救提前预警—急诊精准诊断干预—损伤控制阶梯手术—重症监护个性管理”等多学科协同救治的“高速通道”。创伤(骨科)中心已成功救治数百例严重创伤患者,平均抢救时间不断缩短,在青岛北部为群众构筑起坚实的生命防线。

如今,在青岛看“北大名医”已成为越来越多青岛人乃至山东人的共识,越来越多的疑难重症患者在这里被成功治疗。截至目前,依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已成功引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血液、创伤(骨科)3个院士学科团队和2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优质资源,打造血液中心、胸部疾病中心、创伤骨科中心、消化疾病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和妇科中心,累计开展近百项新技术新项目,其中近30项为国内领先技术。

更值得关注的是,“北大名医团”的下沉并非“蜻蜓点水”,他们在“输血”的同时更注重“造血”,不仅在青岛通过“师带徒”模式,积极构建人才梯队,更安排青岛医院骨干医护人员赴京进修超过250人次,借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研室资源,完成300余名初中级医师急危重症救治技能考核,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医疗人才队伍。

区域医疗“新高地”正在崛起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在青岛北部崛起,引发了青岛医疗生态的“链式反应”。

随着青岛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正式跻身特大城市行列,优质医疗资源与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发展能级不相称的矛盾愈发突出,区域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愈发凸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作为破局良策,被寄予厚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作为青岛优质医疗资源倍增三年行动结出的丰硕成果,成为青岛北部医疗服务能力整体跃迁的重要“增长极”。

多年的精心培育结出累累硕果。202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门急诊量增至近120万人次,出院人数3.7万人次,手术量1.3万例,分娩量3850例。当下,总建筑面积12.68万平方米,规划床位700张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二期工程正在收尾,有望年底竣工。随着目标辐射华北地区的区域医疗“新高地”崛起,城阳区正向胶东半岛疑难重症诊疗“核心区”转型。

青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正在吸引更多国内一流水平的医疗团队走进青岛、服务青岛。今年年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牵手年手术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前三位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联合打造心脏大血管外科。短短1个月后,心脏大血管外科已成功实施瓣膜置换、瓣膜修复、冠脉搭桥等数例高难度手术,成功率100%。心脏领域“大医生”的常态化入驻,将为岛城更多心脏病患者带来“心”希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引入国内一流团队开展心脏外科手术。

这场由国家级名医下沉在青岛引发的医疗变革,有力解决着部分医疗“洼地”群众就医外转率高、异地就医和“看病难”等问题,重塑着青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为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青岛样板”增添了生动注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文/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