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今日荐书 | 海洋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为什么拯救海洋对人类自身至关重要?
《海洋明天的样子》仿若“一张人类世海洋现状的全方位立体快照”。在这本书中,英国海洋生物学家海伦·斯凯尔斯带读者进入鲸类、鲨鱼、企鹅、珊瑚等海洋动物的领域,这里有日益严峻的地球环境变化的缩影,也有人类为了改善气候变化、海洋变暖而做出的努力,以及许多微小但令人充满希望的积极变化迹象。
资料介绍,海伦·斯凯尔斯任教于剑桥大学,教授海洋生物学与科学写作。“海洋变迁的过程可谓混乱不堪,许多东西都遭到了损伤或者破坏,以致在看待海洋的未来时,我们必须小心地在乐观和悲观的态度之间寻找某种平衡。海洋环境的恶化并非不可避免,但低估问题的严重性、在该有所作为的时候袖手旁观也不是明智之举。”海伦·斯凯尔斯说,“我们必须意识到,海洋里已经没有未经破坏、保留着原始风貌的处女地了,但与此同时,海洋的未来也并非无可挽回:没有哪个海洋生态系统注定会覆灭,也(几乎)没有哪种海洋生物是无法被拯救的。海洋里的很多地方依然非常健康且生机勃勃,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值得我们为之奋斗。这样的观念正是本书写作的出发点,我们将踏上一场探索人类世海洋的旅程,看看海洋更美好的未来可能是什么样,以及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把美好的设想变成现实。”

《海洋明天的样子》
[英]海伦·斯凯尔斯 著
祝锦杰 译
张弛 审校
中信出版集团
2025年5月
海伦·斯凯尔斯介绍,本书将从远古时期的海洋开始说起,这部分的故事以海洋在数百万年间的变迁为线索,时间远在人类出现之前。“你可以把这个部分牢牢记在心里,以便在衡量今天海洋所发生的变化和认识变化的规模时有个参照。随后的每个章节中,我都会选择现存的物种及其栖息地,介绍它们在人类世的不同境遇。许多栖息地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地方,许多动物也深受人喜爱,而我会对它们做深入的介绍,解释其生物学特性如何影响它们各自的生存概率,以及这种影响决定了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来帮助它们的种群恢复繁荣。现代海洋正在经历重新洗牌的巨变,我们会见到率先乘上这股浪潮的先锋物种,它们背井离乡,来到新的地方,适应新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为自己的繁衍生息争取机遇。我们还会认识一众昔日荣光不复存在、生存情况迅速恶化的物种,拯救这些生物的难度是最大的,我们需要采取最紧急的行动。这些动物面临的生存威胁比任何其他海洋生物都大,它们是最有可能被海洋变暖、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赶尽杀绝的物种。其中就包括极地动物,它们对温度升高的容忍度低到可能面临一场灭顶之灾,如果失去冰封的寒冷海域,它们就无法存活下去。极地动物生长速度缓慢,性成熟所需的时间很长,这意味着一旦这些生物没落,它们就无法以足够快的繁殖速率壮大和更新自己的种群。还有顶级的捕食者,受污染的海洋源源不断地将毒素富集到它们的身体里,食物链顶端的宝座可谓高处不胜寒。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让逆转极地生物的悲惨命运变成了一项非常棘手但并非无解的挑战。极地生物的困境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就像一则警示,我们需要考虑如何避免已有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在海伦·斯凯尔斯看来,海洋生物拥有强大的再生能力,它们能够从严重的打击和衰退中恢复过来。很多时候,它们需要的协助仅仅是人类停止对海洋的掠夺、破坏和污染——这也正是对海洋的未来依旧乐观的重要原因。她认为,人类在接下去的几年里所做的抉择(无论是怎样的抉择)决定了人类世的海洋在随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走向何方。“而现在,我们还没做出选择,但采取有意义行动的机会窗口在渐渐关闭。很快,海洋的情况就会到达某个临界点,随后径直滑进某条道路,到时候再想让它掉头只会变得越来越难。”
对于本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侯深如此评价:“海洋的演化并不只是地质气候的恢弘史诗,也是从最细小到最雄壮生命的精微变化。未来的我们究竟只能在博物馆中缅怀海洋的野性,抑或仍可在海天之间与其他生命同游,与我们采取的行动息息相关。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需要审慎而智慧的乐观来支撑直面现实与未来的勇气。《海洋明天的样子》为我们带来的正是这样的乐观:现在改变为时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