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强化在地、深耕一线 羊城晚报持续做强在地服务体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07:21:00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汉青 朱光宇

6月24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公布《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推进系统性变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启动系统性变革。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将以做强媒体、文化、数据、产业四个战略板块为重点,致力打造国内一流新型文化传播媒体集团。

用户在哪里,传播就在哪里。按照《方案》,羊城晚报将大力推进区域业务集群建设,整合集团各方面资源,深耕广东地市一线,持续做强在地服务体系。

焕新立体传播矩阵,打造在地连接的强大支撑

主流媒体要进一步强化“媒”的属性,需要拓展连接范围、增强连接能力、提升连接效果,在影响力的新跃升中实现媒体价值的新提升。在系统性变革中,从客户端、报纸到外宣平台等,羊城晚报立体传播矩阵连接在地的范围、能力、效能都将全面提升,推动服务链条向在地化全面延伸。

《方案》明确,改版改革“羊城派”客户端,在文化、民生等羊城晚报拥有优势、用户黏性高的领域集中发力,重置频道分布,开设市、区、街道以及特定领域的垂直子频道,形成客户端在地服务体系;提供在地文旅服务功能,创新推出“云游文博”“花地书房”等版块。随着6月24日羊城派客户端9.0版焕新上线,羊城晚报在广东各地的全媒体中心、工作室等在地服务力量,将充分发挥“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优势,依托羊城派打造更大覆盖面、更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为各地用户提供权威信息发布、热点问题解读等方方面面的贴身服务,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并进一步为当地打造向外界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

与此同时,羊城晚报将聚焦在地内容服务,实施报纸改版。按照“内容精品化、阅读场景化、用户圈层化”改革方向推进改版改革,扎根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粤东粤西粤北,强化岭南文化特色,深耕本土资源,抓住本地用户,做好在地化服务;结合已开办的岭南文脉系列版面,创新专版特刊形态,创造“慢阅读”场景,率先在广州地区探索开办“茶楼版”,并陆续根据广府文化圈、客家文化圈、潮汕文化圈等不同地域特点,细分岭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分别与各地区头部人气茶楼合作,面向当地用户提供可读悦读的服务资讯、言论评论、历史掌故、文艺作品等内容。一系列丰富的精品化在地化服务内容,将在老百姓喜闻乐见中,助力广东各地提升文化“软实力”。

羊城晚报不断做大外宣矩阵,也将进一步服务广东各地拓展“朋友圈”。《方案》提出,全新构建Pearl外宣品牌。聚焦岭南文化“双创”、侨文化和对台传播三大垂类方向,三年内实现Pearl国际网站和海外传播矩阵平均年点击、转引总流量超1亿。推动文化出海,聚焦岭南非遗、潮流文化等,重点打造推动岭南文化出圈、出海的内容品牌。做深做实侨文化传播,举办线上线下活动,不断凝聚侨心侨情。

大力提升“爆款基因”,为各地锤炼更多精品佳作

在系统性变革中,羊城晚报将坚持内容为本,实施精品计划,打造评论品牌,提升引导能力。这些不断增强的“爆款基因”,将促进羊城晚报透视解码各地高质量发展,锤炼出更多精品佳作。

基层一线是新闻报道不竭的源头活水。羊城晚报将大力做好硬新闻、全面加强评论建设,为深耕一线持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机制保障。《方案》明确,围绕中央及省委中心工作谋篇布局,把准时代精神,深入基层一线,培育热点、介入热点,在热点中提升舆论引导力和新闻传播力;以丰富的融媒体报道手段,推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典型报道。建立高效协同的评论工作机制,做到重点评论提前谋划、热点评论即时策动;搭建评论团队与采编、技术部门联动的生产链条,实现从新闻到评论的“24小时响应闭环”,强化社会舆论引导。

特别是,羊城晚报将全面发力视频内容生产,以更加可视化、社交化、年轻态的表达,与广东各地日新月异的发展实现双向奔赴。按照《方案》,羊城晚报把视频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产品,强化新闻可视化、内容视频化、直播常态化。提升高质量视频产品生产能力,以“向山海走去”等IP为抓手,构建面向海内外青年的社群,显著提升电影短片、微短剧等精品视频生产能力。重点建设UGC平台“小羊拍客”,根植本地用户,深度挖掘传播岭南文化,适时推出城市宣传、民俗节庆等主题征集与传播活动,力争两年内实现1万+拍客、200万+拍客用户,成为国内一流IP。

当前,广东各地正聚焦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不断开创广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广袤的南粤大地,正是主流媒体大展拳脚的广阔舞台。一系列提升内容影响力的措施,将全面赋能羊城晚报对广东各地的一线报道,通过推出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接地气的融媒体产品,为广东各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主流舆论支持。

深化“媒体+”融合,推进优质文化服务直达基层

羊城晚报还将深度整合集团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媒体+”优势,推进更多优质文化服务直达基层。

按照《方案》,羊城晚报将大力打造农文旅教融合IP。聚焦“百千万工程”,突出农文旅教融合,做强“大美岭南”融媒体工作室、“绿美广东”融媒体工作室等,展现乡村振兴成果;加强“翁城孩子的诗”IP运营,打造“翁城,中华诗城”名片;打造“一步一景一故事”的沉浸式“心灵廊道”项目,开展融合“按诗索景”短视频大赛、古诗词研学等系列活动的“诗意乡村”项目,研发推动素质教育与乡村发展双向赋能的“第二课堂”产品,联合第三方平台开展农产品数字化销售、农文旅教融合引流赋能等项目。

大力提升羊城晚报的智库资源运用效能,则可为广东各地文化建设提供复合型“外脑”支持。羊城晚报教育研究院、健康研究院、智慧信息研究中心、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大湾区文化智库)等智库机构资源、能力,将全部向相关业务开放。

同时,羊城晚报“媒体+”融合力将为加强在地服务提供强大的“数智引擎”。《方案》明确,建设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岭南文化大模型。开展岭南文化大模型“+农文旅”“+教育”等数智化应用,建设岭南文化传承发展实验室、岭南文化基因库,推动建立文物、典籍、非遗民俗等领域文化IP系统转化开发体系、建设线上数据服务平台,落地应用于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文创等典型业态;做强岭南文化通识教育,向义务教育和社区教育提供人工智能素养课程内容输出;利用岭南文化大模型赋能文化“双创”和“百千万工程”,打造文化服务生态圈,推动“文化大数据”下基层;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为村史馆、乡村旅游、数字游民提供文化内容资源等。

编辑:郑健龙

来源:金羊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