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蛇虫咬伤怎么办?野外训练这份“防护攻略”要记牢
近期,游客在海南三亚疑似被蛇咬伤致死事件受到持续关注,与此同时,防蛇求助警情也明显增多,再加上近期多地气象部门接连发布高温暴雨双预警,尤其在山涧密林、潮湿闷热环境下,蛇虫出没更为频繁,一不留神就易受伤,各位战友野外训练要做好防护!
认蛇
有毒蛇VS无毒蛇

从外形判断→
毒蛇大多三角形脑壳,身体一般显得较粗短,身体在泄殖腔后突然变细,体表条纹较鲜艳,喜欢将身体盘圆。
无毒蛇大多椭圆形脑壳,身体在尾部慢慢变细,体表条纹也不太鲜艳,很少将身体盘圆。
例外: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等毒蛇就是椭圆形脑壳。

常见毒蛇
从咬伤后伤口和疼痛判断→
无毒蛇咬伤后,牙痕浅而细小、间距密,伤口无出血、肿胀,无麻木感,疼痛逐渐减轻或彻底消失。
毒蛇咬伤后,牙痕深而粗大、间距大,伤口出血、肿胀明显,多有麻木或剧痛感,局部和全身中毒表现明显。

有条件最好拍下“始作俑者”,以利于及时对症救治。
谨记:无法确定是否是毒蛇时,一律按照毒蛇咬伤处理。
自救
·保持冷静,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速毒素扩散。
·去除伤口部位各种受限物品,如衣服、首饰、鞋子、手表等,防止因后续肿胀无法去除加重局部伤害。
·用流动水或者肥皂水冲洗伤口。
·有效绑扎:用鞋带、布条或绷带等在伤肢近心端或伤指(趾)根部扎紧,减少静脉回流,达到暂时阻止蛇毒吸收的目的。后送途中每隔20分钟松绑一次,每次1-2分钟,防止淤血及组织坏死。
·及时送医救治。

注意:被咬后,“五个千万”不要做
1、千万不要用嘴吸毒液
首先很难将蛇毒吸出来。即使能吸出部分毒液,也有部分残留,仍会导致伤者中毒。
2、千万不要在伤口上切十字形切口
尤其是被五步蛇和原矛头蝮咬了,更不能切十字形的切口,因为五步蛇有很强的血循毒,血循毒会溶解血小板,引起伤口出血,再切十字口容易引起流血不止。
3、千万不要用火烧
火烧引起的剧痛会刺激加速血液循环,造成伤口不愈合,甚至坏死。
4、千万不要迷信偏方
不明草药、民间涂抹法,可能引发感染或过敏,耽误救治时间。
5、千万不要未经医嘱擅自服药
普通止痛药、抗生素对蛇毒和虫毒无效,反而掩盖症状。
送医救治注射抗蛇毒血清是关键,黄金4-6小时至关重要
医院也不是“万能体”,并非每家医院都具备识毒和常备血清的能力。
抗蛇毒血清在医院的储备情况因地区、医院规模及蛇伤救治能力而异,并非所有医院都会储备。目前,全国各地医院具备抗蛇毒血清储备和毒物识别救治能力的,多为地市级以上的三甲医院,以及热带、南方多毒蛇地区所特设的“蛇伤专科门诊”或“中毒救治中心”。
所以前出野外训练时:
提前了解当地医疗机构是否有相应储备
提前确认医院备有的血清品种及存储数量
提前规划好送医路线
紧急情况下,可以向当地政府防疫或卫生部门报告情况,请求协调、调配抗蛇毒血清,以免延误救治。
除了蛇,几种常见隐匿性生物咬伤也频发于野外训练营地:
——毒蝎子、蜘蛛、蜈蚣、蚂蚁咬伤

蝎子、蜘蛛、蜈蚣、大蚂蚁的毒均呈酸性,可以用碱性肥皂水(别用香皂)、苏打水、3%氨水冲洗,然后用力自伤口周围向伤口处挤压,使含有毒素的血液由伤口流出。如果有蛇药,用温开水化开抹在伤口上,无药时暂时可用泡开的冷茶叶(碱性)敷上。
——黄蜂蜇伤

如遇黄蜂,最好就地蹲下,用衣服包住头部防止蜇伤。若被黄蜂蜇咬,首先检查伤处是否有毒刺残留,若有应迅速拔出,用力自伤口周围向伤口处挤压,使含有毒素的血液由伤口流出。黄蜂毒为碱性,在拔出毒刺后,用碘酒、酒精消毒。
——水蛭(蚂蝗)咬伤

水蛭(蚂蝗)吸附在皮肤上,切不可用手强拉,以免吸盘断在伤口内引起流血不止。可用手掌或鞋底连续拍击水蛭(蚂蝗),也可用指甲或镊子夹住其身体再用火烧其尾部使其自行脱落。水蛭(蚂蝗)掉落后,若伤口没出血,可用力将伤口内的污血挤出,用小苏打水或清水冲洗干净,再涂以碘酒或酒精、红汞消毒。
——蜱虫叮咬

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钻入皮肤,最好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如果找不到酒精,可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等涂在蜱虫头部,也可以在蜱虫周围点蚊香,使蜱虫“麻醉”,让其松口;再用尖头镊子抓住蜱虫,“垂直拔出”,用力均匀,不要扭曲或拉动蜱虫,要完整除去。如果其口器残留在皮肤内,需要采取手术切除的方式清除。不要用手“拽”,忌在被蜱虫咬时用水冲。
夏季气象多变,蛇虫繁殖、外出活跃,再加上野外训练环境复杂,稍有不慎,就容易被咬伤。但也不用谈“野”色变,以上风险完全可以通过科学防护进行规避!
·营地消杀:在帐篷周边撒上雄黄、硫磺等有刺激性气味的药物进行消杀和驱赶
·穿对衣服:外训穿着迷彩服、作战靴、帽子
·提前防护:
√ 随身配置蛇咬伤药物的急救包
√ 尽量结伴出行,一旦有人被蛇虫咬伤,同伴可及时进行救助
√ 备好手机、对讲机等联络设备,确保遇险时能快速求助
√ 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
(参考资料:解放军报、人民日报、中国探险协会、联勤集结号等。)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