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独生子女”更聪明?新研究:成长环境会影响大脑结构与功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17:30:00    

受访专家: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耿德勤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冰洁

近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研究团队在《自然人类行为》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在脑科学层面上证实,独生子女或许更聪明。

新研究纳入我国2397对匹配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首次以系统神经影像学和因果统计模型,通过行为表现、生长环境等方面的评估,探讨了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与大脑结构、功能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语言相关白质通路的纤维完整性显著高出15%,这与他们的早期语言刺激密集相关,家庭语言互动频率是非独生子女的1.3倍;双侧小脑后叶体积增加5%,可提升情绪调节和任务专注力;额颞叶自发神经活动强度降低了12%,这种“低能耗”状态可增强他们的决策能力。整体而言,从神经系统表现上看,独生子女具备更好的认知能力和更佳的心理状态基础。

具体到日常行为,独生子女在10个维度中表现更优,包括工作记忆、即时自由回忆等能力更强;生活满意度、开放性人格和寻求新奇倾向等方面的得分更高;且奖励依赖程度低、冲动控制更强、情绪稳定性更高,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认知共情)。

从33项成长环境变量中,研究人员提取出几个关键点,它们就像一个个“中介”,在“成长环境-大脑结构-行为表现”的发育路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的父母受教育更高,家庭收入与需求比更高,居住空间更大,教育资源更多,失业压力、财务困难和危机更少;居住在GDP更高的城市;社区和邻里环境更和谐;能获得更多的母爱照顾,且遭受较少的情感忽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耿德勤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说资源更丰富、关注更集中的家庭环境,或可为独生子女的智力、心理健康等提供坚实基础。

耿德勤强调,大脑发育并非只取决于“出厂设置”,大多数环境因素是可后天改变的。0~3岁是脑发育的黄金期,且大脑体积在10岁前达到峰值,小脑体积在18岁前呈线性增加。因此,在生命早期阶段环境的改善,有助缩小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成年后的大脑健康差距。比如,父母给予子女更多关注,提供更多照料和情感支持。此前也有研究指出,5岁前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可显著影响中年时期的大脑结构,尤其是男性。

在很多人看来,成功和高智商关系密切,但当下越来越多针对高成就群体的研究发现,智商高似乎和高成就没有绝对的联系,后者还需要较高的情商、逆商(一个人处理压力或挫折的能力)等。

针对独生子女和非独子女在社交能力上的差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研究人员发表在《家庭问题杂志》的研究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该研究分析了美国《全国家庭与家庭调查》中1.3万名19岁及以上受访者的数据后发现,与从小有兄弟姐妹陪伴的成年人相比,独生子女更有可能不太善于社交,尤其是年轻人。此外,《脑成像与行为》杂志上一项针对中国独生子女的研究也发现,相比之下,独生子女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与情绪调节相关)的体积较小,表现出较低的亲和力得分。

兄弟姐妹往往是一出生就“携带”的社会资源,让人从小就开始练习情绪调节,并提高社交技能,在成年后的社交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提供独特的陪伴和情感支持,而独生子女不具备这一“人际交往训练场所”。此外,在未来的家庭赡养方面,独生子女常面临“夹心困境”,有着双倍甚至四倍的养老压力,而有兄弟姐妹的人在经济、时间、精力上可形成互补,现实压力相对较小。

耿德勤表示,总而言之,“是否独生”仅仅是一个中间变量,未来的成长发育情况不能一言以蔽之,但早期教育环境、父母关注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是否在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和谐环境中成长,似乎比兄弟姐妹的数量更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