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化中国行|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公布,重庆这三个案例凭啥入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5:5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非遗工坊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赋能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4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重庆巫溪文峰木雕、涪陵涪州结绳、武隆浩口蜡染三例非遗工坊入选。(此前报道>>>)这些工坊以非遗为纽带,通过政策扶持、技艺创新、就业带动、社区共建等多元路径,不仅让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更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构建非遗工坊“全链条”支撑体系

非遗工坊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自上而下的政策保障与体系化建设。重庆市文旅委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和遴选认定工作的通知》,明确工坊建设目标、认定标准及扶持措施,形成市、区县两级工坊联动体系。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引入山东省资源支持非遗技艺培训;联合乡村振兴部门开展“巴渝乡村工匠”培育行动,激发基层建设热情。

涪州结绳非遗工坊。

以涪州结绳为例,当地政府通过设立“乡村振兴·巾帼创新产业基地”等平台,构建“免费培训+零成本创业”的“3+3”模式,为居家妇女、残障群体提供灵活就业机会。

政策红利下,重庆全市非遗工坊数量已达99个,覆盖9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累计带动就业1.7万余人。此外,市乡村振兴局整合多方资金,联合残联、文旅等部门开展定向培训,如浩口蜡染工坊通过20期培训帮助819人就业,真正实现“授人以渔”。

传统技艺“破圈”现代生活

非遗工坊的活力,源于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文峰木雕的制作工坊将传统龙凤纹样融入现代家居设计,开发出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木雕产品;浩口蜡染突破传统蓝白配色,结合时尚元素推出围巾、服饰等68款文创单品,年产值超2100万元。

技术创新亦为非遗注入新动能。涪州结绳工坊成立“结绳艺术学院”与设计工作室,将传统结绳技艺与城市伴手礼、婚庆礼品等结合,产品屡获国家级奖项;文峰木雕则引入电商渠道,实现“非遗+互联网”的转型。这些探索让非遗从“活下来”走向“火起来”,全市85个工坊品牌中,70家已入驻主流电商平台,线上年销售额突破亿元。

浩口蜡染非遗工坊。

值得注意的是,非遗工坊在创新中始终坚守文化根脉。例如,浩口仡佬族蜡染工坊在培训中强调传统纹样的文化寓意,学员需掌握“鱼跃龙门”“花开富贵”等图案的历史内涵,确保技艺传承“形神兼备”。这种“以旧育新”的模式,让非遗既融入现代生活,又延续了文化基因。

“一根绳”“一块布”织就致富路

非遗工坊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乡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开辟增收渠道。涪州结绳工坊通过“零门槛”培训带动3000余人灵活就业,最高月收入达2.1万元;浩口蜡染工坊与学员签订“居家创作+统一收购”协议,帮助8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数据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南川绳结工坊为110名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人均月增收600-2000元;制作文峰木雕的非遗工坊培训410名村民,年收入达3-5万元,助力家庭脱贫。这些案例印证了非遗工坊“授人以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涪州结绳非遗工坊。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社会价值的重塑。涪州结绳工坊通过“爱心互助基金会”“妇女微家”等平台,为妇女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甚至开设“儿童之家”解决育儿难题。浩口蜡染工坊则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非遗研学课程,让留守儿童在接触传统技艺中增强文化认同。非遗工坊不仅是经济引擎,更成为乡村社会关系重构的纽带。

非遗工坊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非遗工坊的实践,正在重塑乡村的社区生态。在武隆浩口乡,蜡染工坊成为村民议事、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工坊定期举办“非遗集市”,邀请周边村民展示手工艺品,并组织技艺比拼活动,既提升了产品知名度,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文化自信的培育是非遗工坊的隐性价值。涪陵结绳工坊通过“非遗六进”活动,将结绳技艺带入校园、社区,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一位参与培训的妇女感慨:“以前觉得结绳是‘老古董’,现在才发现它也能登上国际舞台。”这种文化认同的转变,让乡村群众从“被动传承”走向“主动传播”。

龙凤工艺非遗工坊正在制作文峰木雕。

此外,非遗工坊在可持续发展中探索绿色路径。浩口蜡染采用植物染料替代化学原料,并建立废水回收系统;文峰木雕的非遗工坊利用边角料制作小型文创产品,减少资源浪费。这些实践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呼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发展理念。

从深山工坊到国际展会,从传统技艺到现代产业,重庆非遗工坊的实践生动诠释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它们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翼、以惠民为本,不仅守护了乡愁,更激活了乡村内生动力。未来,随着更多“非遗+”模式的探索,这片土地上的匠心故事,将继续为乡村振兴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方供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