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装褪去志不改 乡村振兴建新功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常梦星)在应城市乡村振兴的热土上,有一群退役军人脱下军装却不褪本色,凭着敢闯敢拼的劲儿,一头扎进创业大潮。养龟鳖、种萝卜、搞生态养殖……他们在田间地头续写军人担当,成了带领乡亲致富的“领头雁”。
“龟鳖女王”程小丽:池子里“爬”出致富路
走进应城市郎君镇土桥村程小丽的龟鳖养殖基地,池水清亮,成群的龟鳖正懒洋洋地晒着太阳。这位曾在部队服役2年的女兵,如今是当地响当当的“龟鳖女王”。“部队教会我咬牙坚持,创业也得有这股子韧劲!”程小丽笑着说。

1999年退役后,程小丽只身闯杭州,从摆摊卖宠物龟起步,一步步干成了种苗批发商。2013年,她带着积蓄回乡,砸下1000多万元,把180亩滩涂改造成30口鱼池,专搞观赏龟养殖。可创业路上风雨不断——2016年洪灾冲走350万元,2020年疫情断了销路,饲料进不来,龟苗饿死大半;紧接着一场大雨,湖水位暴涨,龟塘又遭了殃。
“当兵的哪能认输?”程小丽咬牙硬扛。在当地政府帮扶下,她重整旗鼓,潜心钻研特色种龟孵化养殖技术,如今基地年孵化龟苗上万只,卖到北京、广东、浙江甚至国外,生意火得忙不过来。她还雇了20多个村民,让大伙儿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明年再建个育苗温室,带着更多乡亲一起富!”她信心十足。
“萝卜兵哥”许起飞:黄土里“刨”出金疙瘩
黄滩镇干河村的胡萝卜基地里,绿油油的叶子下藏着红彤彤的“金疙瘩”。退役军人许起飞正带着工人采收,一筐筐胡萝卜即将发往全国。“军装脱了,但军人的劲儿不能丢!带着老乡致富,就是我的新战场。”这位36岁的“兵哥”嗓门洪亮。
2019年,许起飞回乡创办合作社,把部队的“精准作战”用到种地上:精播机、喷灌技术齐上阵,种出的胡萝卜又甜又脆,亩产6000斤。疫情期间,他二话不说拉上500斤白菜、1000斤胡萝卜支援火神山建设,“国家需要,老兵随时上!”
如今,他的合作社从58户扩到158户,1000亩地年销500万元,带动20多个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多。“下一步要搞深加工,把‘兵哥萝卜’品牌打响!”他摩拳擦掌。
“水产司令”程木清:鱼虾满塘“跃”出好日子
傍晚的陈河镇梅岭村,程木清的特种养殖基地里热闹非凡——渔网一拉,草鱼、鲫鱼活蹦乱跳,小龙虾也张牙舞爪。“这批货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这位当了25年兵的老班长笑得爽朗。

2007年退役后,程木清用安置费买了挖掘机,先给村里挖塘解旱情,2016年又搞起550亩水产养殖。起初没经验,鱼苗病死一大片,他急得满嘴燎泡,但军人字典里没有“投降”二字。四处求教、亲力亲为,硬是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
如今基地年产值超百万,带动30多个村民就业,人均年挣1.5万。今年他还要上马深加工,“让咱退役军人的鱼虾游得更远!”
政策撑腰:贷款送上门 培训教到人
应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已发放退役军人创业贷款250多万元,组织农业培训8场,建成就业创业基地1个。目前全市220名退役军人成了农业带头人,带动就业超800人。
从握钢枪到挥锄头,这群老兵把军魂种在了地里。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精神不退伍,哪里都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
【纠错】编辑:邱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