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董明珠与雷军的锂电新战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9:16:00    

文 | 万联万象,作者 | 时楠,编辑 | 小峰

“小米的车烧了,但格力电车跑了十几年,从没有发生火灾事故!”

小米高速事故尚未平息之际,董明珠在格力年度股东大会上的公开喊话,直接将雷军架在了火上。

从2013年到2025年,从手机到新能源汽车,从比业绩到比安全,董明珠与雷军的每次“对战”都引人注目。只是这次喊话背后,有着更为沉重的思考。

01 格米的跨界暗战

董明珠与雷军的恩怨,始于2013年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礼。

当穿着黑T恤的雷军说"五年内小米营业额超过格力的话,董总输我1块钱"时,穿着香奈儿套装的董明珠立刻拍手反击:"要赌就赌10个亿!"台下观众瞬间沸腾——这哪是企业家,分明是武侠片里约战紫禁之巅的绝顶高手。

这场赌局最终以格力1981亿险胜小米1749亿收场。但两位大佬的梁子算是结下,从此中国商界多了一对"欢喜冤家"。

并且,胜败背后也暗藏危机:格力空调业务占比仍超80%,而小米生态链收入已突破400亿元,IoT设备连接数达1.7亿台。这场赌局反而刺激了双方的跨界野心。

2015年,格力推出第一代手机,开机画面强制显示董明珠照片,定价1600元对标红米。尽管销量惨淡(累计不足50万台),但董明珠坚称“格力手机未来将取代家电遥控器”。

小米的反击更为凌厉:2019年推出1999元的米家互联网空调,通过“三级能效+智能互联”切入低端市场;董明珠一边在采访中冷笑:"小米空调就是找代工厂的贴牌货",一边祭出"十年包修"的大招。

两位大佬的战争很快蔓延到全屋家电。雷军玩起"小米生态链"魔法,99元的电饭煲、199元的空气净化器像下饺子一样往外冒;董明珠则坚持"掌握核心科技"路线,格力的电饭煲非要强调"用造空调的标准",冰箱也要宣传"零下35℃不结霜"。

到了如今,两人在新能源汽车汽车赛道,再次剑拔弩张。

格力造车始于2016年收购珠海银隆(现格力钛),其核心资产是钛酸锂电池技术。该技术因能量密度低被主流车企抛弃,但董明珠看中其安全性:“银隆的电池放在火上烤都不会起火。”格力钛主要生产公交车、环卫车等商用车,2023年销量仅6200辆,不足比亚迪商用车的三分之一。

小米则选择高举高打:自建北京亦庄工厂,首款车型SU7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上市24小时订单破8万辆。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小米汽车的目标是媲美保时捷、特斯拉。”

这场横跨十年的商战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两大路径的对决——格力代表的传统实体巨头与小米代表的互联网跨界新贵。

02 锂电的安全危局

董明珠此次发难,直指新能源汽车行业最敏感的命门——安全与成本的平衡。在这个碳酸锂价格跌成白菜价、车企疯狂内卷的时代,活下来的可能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懂得"既要又要"的平衡大师。

2025年4下旬月,碳酸锂期货价格跌破7万元/吨,较2022年60万元/吨的历史高位暴跌88%。这一“雪崩式降价”引发连锁反应:动力电池成本占比从40%降至25%,车企降价空间扩大,但安全隐患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动力电池安全是系统工程,涉及材料、结构、管理三大维度。当前主流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但热稳定性差,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更优却低温性能不佳。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中,56%与电池系统缺陷直接相关。

碳酸锂降价促使更多车企转向成本更低的钠离子电池或二线厂商电芯,但这些选择可能牺牲循环寿命与一致性。

董明珠力推的钛酸锂电池或是另类解法。这种技术虽因能量密度低(仅90Wh/kg)被乘用车市场抛弃,但其2万次循环寿命远超磷酸铁锂的3000次,且能在-50℃极端环境工作。

格力钛公交车已在哈尔滨、拉萨等极端气候城市运行超5年,零自燃记录具有一定说服力。不过,钛酸锂成本是磷酸铁锂的2倍以上,在乘用车领域难具性价比。

在电池安全和成本依旧难以平衡之际,行业迎来了政策收紧:2024年3月,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修订版),新标准主要修订了热扩散测试的技术要求,由“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订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进入淘汰赛阶段,安全这个曾经被牺牲的"软指标"正在变成"硬通货"。就像手机行业经历过爆炸门后,现在没人敢在电池上偷工减料。那些在价格战杀红眼的玩家迟早会明白:

消费者或许记不住谁家的续航最长,但一定会记住谁家的车上了社会新闻头条。

03 谁能穿越周期

当下,不仅是小米和格力,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极限生存挑战赛"。穿越周期的密码,整个行业都在寻找。

罗兰贝格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出现首次洗牌,尾部品牌淘汰率超过60%。价格战与安全战的双重绞杀下,行业将呈现三大趋势:

技术民主化与专利壁垒并存:随着CTP(无模组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专利陆续到期,二线车企可用更低成本获取成熟方案。但头部企业已转向全固态电池、锂金属负极等下一代技术,广汽计划2026年量产能量密度400Wh/kg的固态电池,这可能重塑竞争格局。

政策红线与商业红线合流:欧盟《新电池法》强制要求披露碳足迹,中国拟将热扩散预警时间从5分钟提至10分钟。法规趋严将淘汰无法承担合规成本的小企业,拥有垂直整合能力的企业(如比亚迪自研电芯、电机、电控)将获超额收益。

用户认知从参数转向系统安全:J.D. Power调研显示,消费者对电池安全的关注度从2021年的第5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2位。车企开始引入航空级安全标准:极氪001的电池包可承受50吨重卡碾压,问界M5的电池防水等级达到IPX8,这些具象化测试正在重构用户心智。

此外,穿越周期的密码,或许藏在那些"精分"的车企战略里。比亚迪一边自研刀片电池玩针刺实验,一边把成本控制做到每度电比同行便宜200块;特斯拉4680电池难产也不慌,因为它的电池管理系统能让老款电池多扛两年。

这些"既要安全又要便宜"的骚操作,活像在钢丝上跳芭蕾。有投资人说得精辟:"未来能活下来的,八成是那些能把电池包做成'瑞士军刀'的企业——安全是刀刃,成本是刀柄,智能是开瓶器。"

如今,格力的电动公交依然在北京的街头奔跑,但身影却越来越少。小米汽车在出事后,也出奇的安静低调。董明珠和雷军的此番交手,依然看点十足。

04 结语

董明珠与雷军的这次较量,本质是两种产业哲学的碰撞。

格力押注基础材料与长周期技术,小米信奉快速迭代与生态协同。在碳酸锂价格击穿成本线的今天,所有玩家都必须回答:当降本触及安全底线时,究竟该坚守还是妥协?那些活下来的企业,必然是既懂得控制成本的艺术,更精通敬畏生命的底线的智者。

当小米SU7和格力钛公交车在某个红绿灯路口并排停下时,不知道董明珠和雷军两位大佬会不会相视一笑:

"要不,再赌个十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