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医说人有485道筋,她为何只有“一根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5:01:00    

时针指向上午九点半。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中心,林丽珠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病房,开启一天的查房工作。

“昨晚睡得怎么样?”“饮食还好吗?”……林丽珠走到一位肺癌患者床前,轻轻握住老人的手,眼里满是关切。

实际上,林丽珠也是一名63岁的老人。今年是她从医的第39年。

按照中医的说法,人有485道大筋。但在许多同事、学生眼里,林丽珠只有“一根筋”。

39年来,她“一根筋”地扎根这家医院,扎根中医事业,扎根在肿瘤患者的救治上。

这份“一根筋”的执着,也为累计超过10万人次的患者,带去生的希望和死的尊严。

菜篮里的中草药——

开启中医药世界的大门

作为潮汕姑娘,林丽珠从小对中草药就不陌生。

“妈妈去菜市场时,常常顺手买一把新鲜的中草药。”蛇舌草、车前草、枸杞叶……在林丽珠看来,那些装在菜篮里的中草药,为她开启了中医药世界的大门。

长大后,林丽珠不仅考进了广州中医学院,还师从国医大师周岱翰。毕业后,她就职于广中医一院,并参与创建了国内最早的中医肿瘤专科。从24岁刚刚踏出校门的懵懂新人,到如今颇受好评的业界“大拿”,她长年聚力中晚期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在中医药世界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主持肿瘤中医药研究课题近40项,参与新药研发项目近80项;制定中医肿瘤学行业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首创中医肿瘤领域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体系……

广中医一院党委书记邝卫红用“一根筋”来形容林丽珠,“以她取得的成绩,完全可以去更大的平台,获得更好的资源。这些年,外界也确实给她抛过很多橄榄枝,甚至开出天价薪酬,但她‘一根筋’地守在我们医院”。

对这个评价,林丽珠忍不住笑起来:“我要是跑了,周老师肯定不能放过我。”顿了顿,她认真地告诉记者,“广中医一院是我成长的地方,肿瘤中心从无到有是我在周老师带领下搞起来的。我对这里有感情,也有责任。”

林丽珠是周岱翰的得意门生。如果说周岱翰是中医肿瘤学的开创者,那林丽珠就是中医肿瘤学的发扬者。

中晚期肿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面临的难题,林丽珠坚持以中为主、中西结合。多年来,她苦练中医“望闻问切”基本功,深入学习西医治疗肿瘤的方法、西药最新的前沿进展,持续精进技艺。

正如周岱翰对她那样,在“传帮带”上,林丽珠也不遗余力。

硕士毕业不久的小乔,虽是个“小白”,但林丽珠发现她思路敏捷、踏实肯学,就不断给她“开小灶”,还把自己早年的学习笔记给她参考。

对于门诊“新手”,林丽珠特别重视病历书写的规范。有次,学生小沈接待完初诊患者,就被林丽珠发现病历上没有把肿瘤分期以及病理类型等写清楚。她立马“现场教学”,将分期方法等相关知识从头捋了一遍。在她的严格要求下,学生们写的病历个个都能作为“样板病历”,临床基础打得结实牢固。

这些年来,林丽珠团队率先在全国开设肿瘤本科班方向的课程,建立博士点;通过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初步建立了中医肿瘤学科的理论体系;而且近十来年还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超过200名。

26楼小花园——

树立对抗肿瘤的整体观

广中医一院住院部8号楼的26层,是肿瘤中心四区。出了电梯后,左手边的阳台格外引人注目。这里被精心打造成了小花园,绿萝、菊花、蝴蝶兰等植物在阳光照耀下生机勃勃。

这是林丽珠和同事们的“得意之作”。在她看来,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即强调肿瘤是全身疾病在局部的反应,治疗过程中既要关注肿瘤本身,也要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疾病密切相关。

26楼的这片小花园,让原本单调阴冷的病房,增添了一抹温馨。广中医一院肿瘤中心主任曹洋介绍,林丽珠常说“要拓展患者生命的宽度”,这个小花园就是一个载体。医护们经常组织肿瘤患者到小花园围坐,“大家聊聊家长里短,焦虑自然就缓解了”。

“之前去了很多医院,这里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文环境,病区养了很多绿植,医护人员脸上都带着笑容。”患有鼻咽癌的罗叔,需要定期到医院接受化疗和免疫治疗,他有点兴奋地说,在广中医一院,他的体重比刚来时增加了10多斤。

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对抗肿瘤,西医是“主力”,中医更像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林丽珠认为,中医药同样大有可为。

“手术、化疗等西医治疗手段当然有优势,但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以及皮肤损害、肝肾损伤等毒副反应问题,就可以由中医药介入。”林丽珠说,肿瘤治疗不应该做“选择题”,而应该做“加法题”,医生要全面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治疗方法,融会贯通,才能让患者活得更久、更好。

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林丽珠成功让许多急危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广中医一院肿瘤中心四区副主任陈汉锐记得一位晚期舌癌患者,“颈淋巴结压迫颈动脉窦,情况非常凶险。家属都已经放弃了,但林教授不肯。”“她说,患者还那么年轻,这么放弃太可惜了!”

林丽珠把患者收到ICU,安装临时起搏器,用中药联合化疗力挽狂澜,把患者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亏得她的‘一根筋’,患者肿瘤小了,心率血压也稳定了。经过中西医结合的系统治疗,现在这个患者已经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了。”陈汉锐感叹说。

治疗中,林丽珠还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以中医综合方案提高治愈率。针对治疗肺癌的二代靶向药物带来的皮疹等副作用问题,林丽珠带领团队研究古方,结合临床经验,研制出“金花解毒搽剂”,其他如“益肺散结丸”“参慈扶正散结颗粒”等院内制剂也用于肿瘤的综合治疗中,为的是能给肿瘤患者带去更多的生存获益。

患者做的小蛋糕——

“一根筋”的获得感幸福感

已过花甲之年的林丽珠,仍然每天与中药香为伴。

她白天忙临床、晚上忙科研,时常工作到凌晨1点多,第二天早上8点不到,又准时出现在病房或门诊。

“林教授就像个‘拼命三娘’,只要不出差,总能在我们病区看到她。”肿瘤中心护士长周丽群说,有一次突然一周没看到林丽珠,才知道她做了一个甲状腺结节的手术。这个手术会让声带受损,但她休息一个星期就回来了,哑着嗓子给患者看病。

心疼她的学生们经常“擅作主张”为她挡下许多加号。然而林丽珠说:“虽然身体不如从前了,但是起码比很多患者要好,不忍心拒绝他们的求医愿望。”

“让我们来帮你。”这也是林丽珠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她深知,许多不幸被癌症“选择”的人,都背负着不小的经济负担。她想尽办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他们省下每一分钱。

肿瘤中心四区主诊医师余玲记得,有一位小细胞肺癌患者复诊时告诉林丽珠,吃完开的中药,感觉恢复了不少,又有力气外出做工了。林丽珠听到后,默默在处方上删了一味药。“患者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去做苦力,在用药上能帮他省一点是一点吧。一剂药方省去20多块,一个月就能让患者少花差不多1000块。”林丽珠说的这番话,给余玲带来极大触动。

多年来,林丽珠还保持着一个习惯——少开检查单。“检查单只要时间上没有超出病情实际发展的阶段,还有参考价值,就没必要再花这个钱。”林丽珠说。

遇上必须通过检查确定病情进展的患者,林丽珠也会提前询问:“要不要回医保定点医院检查?说不定可以报销一部分费用。”

这份真心,同样得到了回馈。

一次查房时,林丽珠注意到,患有子宫绒毛膜癌的小刘脸色苍白,一掀被子发现是大出血。林丽珠第一时间叫来医护一起抢救,又组织多学科会诊,通过手术、化疗加中医药的治疗方案,成功救治了她。

保住性命的小刘,却因为经济困难而愁眉苦脸。林丽珠发动科室募捐,筹得5000多元。拿着这笔“启动资金”,小刘回家开了一个蛋糕店,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如今,林丽珠每年都会准时收到小刘亲手做的小蛋糕。这背后,是林丽珠和患者之间的“双向奔赴”。

“也许就像同事说的,我是个‘一根筋’的人,但我愿意这样‘一根筋’下去。”林丽珠说,她其实很有获得感、幸福感。

退休返聘的林丽珠仍在临床和科学研究上奔跑前进着——目前,她正带着团队进行国家“十四五”中医药重大专项“益气除痰优化方预防高危肺结节进展的临床研究”,有望帮助患者实现“不用手术”的目标。

编辑:樊美玲

来源:南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