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故事|李大钊先生唯物史观讲义

编者按:1920年起,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史学系先后讲授“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现代政治”“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编写了《唯物史观》和《史学思想史》等专著和讲义。这些课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培养了大批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人才,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今天,让我们一同了解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李大钊编写的《唯物史观讲义》。
本期文物:

文物名称:李大钊编写的《唯物史观讲义》(复制)
年代:1920年
尺寸:长25.7厘米 宽14.4厘米
质地:纸
来源: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通常我们在展厅中看到的文物,尤其是书报类文物,往往只能看到它的封面,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很难看到它的每一页。李大钊编写的《唯物史观讲义》的封面,很多人都见过,却鲜有人知道它的完整内容。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讲义,里面都有哪些篇目呢?又是什么样的重要价值,使它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呢?
《唯物史观讲义》是李大钊为讲授“唯物史观”课程编写的讲义。从1920年秋季学期开始到1923年春季学期结束,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和史学系开设“唯物史观”课程。这是近代中国高等学校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1980年,曾经选听过李大钊“唯物史观”课程的罗章龙回忆起当时的上课情形,依然印象深刻,表现出对大钊先生深深的景仰。“李先生讲授这门课程,在当年是件新鲜事物,这门课无现成教本可循,要自己编写讲义。他的讲义从科学的唯物史观出发,立意创新,内容精当,而且篇幅很多。……李先生讲课有系统,兼有条理,而且联系中外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加以印证,具有高度说服力,所以同学们听课十分踊跃,座无虚席。”
“关于讲义的印发办法,当时北大有明确规定,一般是先讲课,后印发。”除了讲义,目前没有发现其他与这门课程有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由于不是正式出版物,讲义上没有出版机构和印刷日期等相关信息,暂推测为北大出版部讲义科印刷。印刷地点为北大红楼地下一层。
“讲义”收录了李大钊于1918—1920年期间撰写的7篇文章,共4万余字。其中,4篇文章已经见刊,分别为《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载《新青年》第8卷第4号,1920年12月1日)、《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载《新潮》第2卷第2号,1919年12月1日)、《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载《言治》第3册,1918年7月1日)、《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载《新青年》第7卷第2号,1920年1月1日);《马克思的经济的历史观》《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之特点》这3篇文章则系由讲义首次收录,未见公开发表。

李大钊《唯物史观讲义》中的第2篇文章《马克思的经济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课程的重点内容。文章引用《哲学的贫困》《共产者宣言》《〈经济学批评〉序文》三种文献,分别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分析法、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此之前,李大钊关于唯物史观的系统阐释主要体现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将《马克思的经济的历史观》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对照,可以发现,前者的内容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的第五部分高度类似,从时间上看,《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发表于1919年9月,而《马克思的经济的历史观》收入讲义的时间在1920年之后。可以说,《马克思的经济的历史观》一文摘录自《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

李大钊将有关唯物史观的内容从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摘录出来,单独成篇,并以《马克思的经济的历史观》为题,编入《唯物史观讲义》。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上课用,有利于课堂教学和传播唯物史观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论、方法论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扩大唯物史观的影响力。李大钊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完成自身的知识理论和身份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后,开启了中国高等学校通过教学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实践。
整理:孙颖 中共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编研陈列部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大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