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首经典“哲理”诗词,首首深藏智慧,读懂受益一生
【0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于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白赠诗,刘以此诗作答。
此诗显示刘禹锡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有乐观精神与哲理。首联通过“凄凉地”“弃置身”渲染长期谪居之苦,有愤激之情。颔联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对战友的悼念和对岁月人事变迁的感叹。
面对白居易赠诗中的抱不平,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回应,以沉舟、病树自比,达观地劝慰对方,思想境界高,意义深刻。
尾联点明酬答题意,相互劝慰鼓励,给人振奋之感。诗中运用层层递进手法,感情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体现了刘禹锡身经危难却百折不回的精神,为千古佳作。

【02】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50年夏,诗人王安石任满回临川,途经杭州作此诗。
诗体现其政治进取精神。首句以“千寻”写塔高、立足点高,次句虚写高塔上所见旭日辉煌之景,为全诗感情基调。
后两句是精华,含深刻哲理:人应放眼长远。写作上,起句写飞来峰地势与高塔之高,承句写目极辽远且用典。
第三句“不畏”峻语惊人,用浮云蔽日典表其不畏奸邪。
第四句“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此诗与苏轼诗句相似,极具哲理。此诗寓理于景,体现“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03】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199年,陆游于山阴写此诗送二十一岁的小儿子陆聿。寒夜沉醉书房的陆游,抑制不住情感写下此哲理诗。
诗中“古人学问无遗力……”赞古人刻苦,劝子聿年少拼搏。“纸上得来……”强调做学问要躬行,包括学习时和获取知识后的实践,凸显实践重要性。此教子诗强调实践,告诉读者做学问需勤奋且重实践,这样才是真学问。

【04】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192年春,杨万里六十六岁,外出途经松源,见群山环绕而作此诗。
此诗内容平常却有新鲜感,从常见现象中发现新经验,用生动且富理趣的语言表达。首句“莫言下岭便无难”似棒喝,包含上山艰难。
“赚得行人错喜欢”中“赚”字幽默,三四句解释悬念,山似有灵性,“拦”“放”体现行人心情。
诗借行路感受说明做事要预估困难,不被成功陶醉。

【05】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九首》约作于天宝十载(751)左右,彼时唐朝处军事扩张期,玄宗发动不义战争,百姓受苦。此组诗为杜甫所写,本篇原列第六首较有名。
诗前四句似作战歌诀,富韵致理趣,是衬笔。后四句才是主旨,“杀人亦有限……”慷慨陈词,主张拥强兵守边,以“制侵陵”为限,反对黩武。
艺术上先扬后抑,先讲练兵用武,后写节制武功,以议论取胜,立意高、正气宏,获好评。

【06】
《蔽月山房》
明·王守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蔽月山房》是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因距离和视角产生的视觉现象,第三句假设视野无限宽广的观察者,尾联升华境界,知山于月小、于“我”高大,有对现实的洞察。
此诗语言浅近,描述常见现象,展现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充满哲思,似预见“知行合一”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