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古诗词中的霸气豪情:气吞万里,热血沸腾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30 10:19:01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一:“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这首词写于他晚年任镇江知府时。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辛弃疾对国家的前途充满忧虑。他登上京口北固亭,望着滚滚长江,追思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开篇便气势磅礴,回忆了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壮举。刘裕以京口为基地,两次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等国,收复大片失地,其气势如猛虎下山,威震四方。辛弃疾通过对刘裕的歌颂,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北伐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虽年老但仍有报国之志,希望能像刘裕一样,为国家建立不朽功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侠客行》

  •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那个时代的人们崇尚侠义精神。李白本人也深受这种风气的影响,他渴望自由,追求正义,对侠客的生活充满向往。这首诗就是他对侠客的赞美之作。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 描绘了侠客高超的武艺和果断的行动力。侠客在十步之内就能杀死一人,行走千里也无人能阻挡。这种强大的实力和无畏的勇气令人钦佩。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 则表现了侠客的洒脱和淡泊名利。侠客完成任务后,轻轻拂去身上的灰尘,悄然离去,不留下任何名声。这种境界体现了李白对自由和独立人格的追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 唐朝时期,边境战事频繁。王昌龄曾在边塞生活过一段时间,亲眼目睹了边疆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这首诗就是他对边疆战士的歌颂。

“黄沙百战穿金甲”

  • 形象地描绘了边疆战士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历经无数次战斗,铠甲都被磨穿了。这句诗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体现了战士们的坚韧不拔。

“不破楼兰终不还”

  • 则表达了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他们发誓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家,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感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四:“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

  • 这首词是辛弃疾与友人陈亮相互唱和之作。当时,两人都胸怀报国之志,但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心中充满了愤懑。他们以词相赠,互相鼓励,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为国家效力的决心。

“我最怜君中宵舞”

  • 引用了东晋名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赞美友人的奋发图强。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 强调了男儿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看试手,补天裂”

  • 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希望能有机会一展身手,挽救国家的危亡。整首词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展现了辛弃疾和陈亮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五:“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 1936 年冬,陈毅在梅山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他在艰苦的环境下,写下了这三首绝命诗。

“断头今日意如何?”

  • 开篇以设问的形式,表现了陈毅在生死关头的从容和坚定。“创业艰难百战多”,回顾了自己的革命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 则表达了陈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即使面临死亡,他也毫不畏惧,而是希望在死后能召集旧部,继续与敌人战斗。这首诗充分展现了陈毅作为革命家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定的信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六:“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元好问《临江仙》

  • 元好问生活在金元交替之际,历经战乱,饱尝人生的苦难。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由的追求。

“浩歌一曲酒千钟”

  • 描绘了诗人豪放不羁的生活方式。他放声高歌,开怀畅饮,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 强调了男儿应该追求自由和理想,不要过分计较个人的穷困与通达。这句诗体现了元好问的豁达胸怀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七:“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朱元璋《示僧》

  • 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的过程中,历经无数次战斗,逐渐崛起。这首诗是他在战争期间所作,展现了他的霸气和杀伐之气。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 充满了霸气和威严,表现了朱元璋的强大实力和冷酷无情。他以武力征服江南,宝剑上还残留着敌人的鲜血。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 则显示了朱元璋的自负和对他人的不屑。他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而老僧却不识货,只知道问他的姓名。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的霸气和自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八:“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 秋瑾生活在晚清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她不满封建礼教的束缚,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这首词是她在日本留学期间所作,表达了她的壮志豪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 秋瑾以女子之身,发出了不甘示弱的呐喊。她虽然不能像男子一样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但她的志向和勇气却丝毫不逊色于男子。这句词充分展现了秋瑾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九:“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绝命诗,表达了自己对变法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我自横刀向天笑”

  • 展现了谭嗣同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他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反而仰天大笑,表现出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对正义的坚定信念。

“去留肝胆两昆仑”

  • 则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期望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他希望自己和朋友们能够像昆仑山一样,屹立不倒,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而奋斗。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谭嗣同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十:“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老将行》

  • 王维生活在唐朝,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老将的生平经历,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 生动地描绘了老将的英勇善战和非凡的军事才能。老将一生征战,驰骋三千里,他的宝剑曾经抵挡过百万雄师。这句诗既表现了老将的辉煌战绩,也体现了他的英雄气概。整首诗通过对老将的描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战争风云和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十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 李贺生活在唐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他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但却怀才不遇,一生坎坷。这首诗表达了他的壮志豪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男子的期望和激励。他希望男子们能够拿起武器,为国家收复失地,建立功勋。这句诗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体现了李贺的爱国情怀和远大志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十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

  • 黄巢生活在唐末,当时社会黑暗,民不聊生。黄巢领导了农民起义,试图推翻唐朝的统治。这首诗是他在起义前所作,表达了他的反抗精神和远大抱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寓意着黄巢对旧秩序的颠覆和对新秩序的建立。他以菊花自比,暗示自己将在秋天崛起,推翻唐朝的统治。“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描绘了起义军的强大气势和胜利后的景象。菊花的香气弥漫长安,整个城市都被金黄色的铠甲所覆盖。这首诗充满了霸气和反抗精神,展现了黄巢的雄心壮志和领导才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十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家庭的变故。这首诗是她在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后所作,表达了她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短短两句话,却气势磅礴,展现出了女子的刚强和对英雄气概的崇尚。李清照认为,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成为人中豪杰;即使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这句诗表达了她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也体现了她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十四:“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 王安石在北宋时期进行了变法改革,试图挽救国家的危机。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古代贤王的敬仰,同时也透露出自己的抱负和自信。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 引用了商汤和周武王的典故,他们在贤臣伊尹和吕尚的辅佐下,成就了一番霸业。王安石以他们自比,希望能得到贤人的辅佐,实现自己的变法大业。

“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 表达了王安石对自己变法事业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期望。他认为,只要有决心和勇气,就能在谈笑之间成就王业。这首词充满了霸气和自信,展现了王安石的改革精神和远大抱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十五:“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莫遣只轮回海窟,仍留一箭在天山。”——李益《塞下曲》

  • 李益生活在唐朝,这首诗描写了边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

  • 引用了东汉名将马援和班超的典故,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李益以他们自比,表达了边疆将士们的忠诚和勇敢。

“莫遣只轮回海窟,仍留一箭在天山。”

  • 则表现了将士们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斗志。他们希望能为国家建立不朽功勋,即使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这首诗充满了悲壮和豪情,展现了边疆将士们的高尚品质和爱国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词十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 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渴望得到伯乐的赏识。他拜访李邕时,遭到了冷遇。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和对李邕的不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诗人以大鹏自比,表达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大鹏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它一旦乘风而起,就能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希望自己能像大鹏一样,一飞冲天,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句诗充满了自信和豪情,展现了李白的豪迈气概和不羁性格。

相关文章